2008靠設計17年中科院部署“第二糧倉”等11個重大項目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b4294bf6330.53622405.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3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2017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透露,按照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有關部署,面向經濟主戰場,去年11月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集中力量“抓大放小”,現階段將50%的項目經費用于院“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項目部署,并于2017年率先在農業科技、生物技術、資源環境和高技術等4個方向部署了11個重大項目。嚴慶對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在農業科技方向部署3個項目:

一是部署“第二糧倉”項目(3000萬元/18個月)。旨在解決黃淮南片農業生產關鍵問題,全息投影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示范樣板。合肥物質院吳麗芳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遺傳發育所、南京土壤所、西北院、遙感地球所;針對砂姜黑土障礙、赤霉病高發重展覽策劃損、季節性旱澇威脅等重點問題,開展砂姜黑土改良與地力提升,小麥展場設計赤霉病綜合防控,肥料農藥控失增效與污染監控,農業物聯參展網與精準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發;通過集成研發,建立農牧耦合模式,構建專用(品牌)糧食產業鏈,探索建立多元技術模式,推動示范。

二是部署生態草牧業項目(2000萬元/18個月)。將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為核心區,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草牧業發展模式。植物所汪小全研究員等為項目負責人,聯合策展西北院、地理所、草業中心(院設非法人單元);通過草牧業科技示范區的建設,打造“飼草種植-草產品加工-畜牧高效養殖-乳肉產品深加工-糞污資源化利活動佈置用”草畜產業協調發展的循環產業鏈引入市場運行機制,創新品牌,有機融合一二三產系統開展科技教育與培訓,為草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大型國有企業和牧業旗縣分別主導的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改善、企業增效、牧民增收。

展覽策劃三是部署海洋生態牧場項目(1000萬元/24包裝設計個月)。建立海灣型、島礁型等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生態牧場模式,為漁業轉型升級興業和“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支撐。海洋所楊紅生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水生所、煙臺海岸帶所;圍繞魚類、對蝦、海參、貝類、藻類等山東省主要優勢水產經濟種類,開展優質抗逆的新種質創制與健康養殖技術研發,研制智能化水產養殖設施裝備;開發海洋生態牧場安全保障與信息化管理技術,研發水產生物資源的高值化利用技術,為實現漁民增收、漁業增效、產業升級大圖輸出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

在生物技術方向部署2個項目:

一是部署明膠酶法綠色制造2.0工藝研發及應用項目(1000萬元/18個月)。旨在實現國內行業全覆蓋,在國際上推廣。理化所郭燕川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過程所、天津工生所、生態中心;構建酶法明膠制備全新工藝,形成包含酶制劑、非標裝備、運行工藝和相關標準的完整技術工藝包,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周期60天縮短至3天),降低生產用水量(噸膠節水50%以上),減少用工量30%。

二是部署國門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奇藝果影像項目(1000萬元/18個月)。將建立生物快速檢驗檢疫與物種鑒定體系。動物所喬互動裝置格俠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植物所、微生物所、昆明動物所、昆明植物所;建立國家入侵物種信息庫,研發入侵昆蟲快速鑒定試劑盒150套;研發國家級檢疫性入侵害蟲監測與防控技術、產品及裝備10-20套,突破10項關鍵核心技術;在深圳等5個重點口岸進行應用示范,并向全國39個國家直屬檢驗檢疫局推廣。

在資源環境方向部署4個項目:

一是部署全國及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評估項目(3000萬元/18個月)。旨在開展全國范圍新一期(5年)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變化狀況評估,支撐國大型公仔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中心歐陽志云研究員等為項目負責人,聯合地理資源所、遙地所、南京地湖所;開展全國生態環境變化(2010-2015)調查評估參展,開沈浸式體驗展全國土地覆被和生態參數遙感監測與驗證,構建多種參數不同分辨率數據集,開展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評估長江經濟帶生態風險提出相應保護對策,編制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報告。

二是部署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2000萬元/18個月)。將制定典型污染物土壤環境基準,建設不同場地佈置類型治理示范區,支撐國家“土十條”落地。南京土壤所吳龍華研究員等為項目負責人,聯合地化所、亞熱帶所、地理資源所;建立鎘、鎳、砷等典型重金屬的土壤環境基準,建設貴州銅仁汞污染、湖南長株潭鎘污染治理示范區,策展建立植物萃取、土壤重金屬鈍化技術全國治理示范研究網絡,構建土壤修復監控平臺,設計土壤修復產業園。

三是部署典型縣域鄉村污染綜合治理項目(1000萬元/18個月)。探索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及PPP產業化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生態中心范彬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城環所、新疆生地所;研發鄉村污水、垃圾、畜禽糞便、秸稈和化肥污染等協同治理的技術模式、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研究縣域衛生環境與污染治理全覆蓋規劃技術以及組織實施和監管的技術,在江蘇如皋縣建設工程應用與產業轉化示范基地。

四是部署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減災對策項目(1000萬元/18個月)。評估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支撐廊道內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決策及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VR虛擬實境險評估與減災對策項目,成都山地所陳曉清研究員奇藝果影像為項目負責人,聯合武漢巖土所,新疆生地所;系統考察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環境背景,揭示災害分布規律及成因機制,構建滑坡、泥石道具製作流等主要災種數據庫,評估整個走廊及重點地段的災害風險,提出鐵路、公路、水電站等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原則和風險控制措施,以及減災對策。

在高技術方向部署2個項目:

一是部署參展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發及其產業化(寒武紀)項目(1000萬元/18個月)。旨在實現國際首個面向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的芯片規模產業化攤位設計。計算所陳云霽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研制用于智沈浸式體驗能終端的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優化深度學習算法,基于智能終端用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的虛擬現實三維感知技術研究,產品應用與推廣。

二是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芯片產業化項目(3000萬元/18個月)。將建成自主知識產權的5G芯片和網絡關鍵技術創新鏈,支撐國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總體目標。微電子所劉新宇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聯合計算所、信工所、半導體所、上海微系統所;完成5-6款射頻前端和基帶芯片和網絡核心技術產品化開發與應用驗證,與廣東省模型共建“下一代通信芯片產業創新平臺”即“5G研究院”,與中興、烽火、大唐等形成產業聯盟,推進產品規模應用。

嚴慶介紹說,除以上項目外,中科院2017年還將重點推進“弘光專項”的遴選和實施。

“弘光專項”是《中國科學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一項重點任務,主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已取得突破并具有相當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戰略技術與產品,優先支持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院屬科研機構“一三五”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通過技術集成、工程全息投影化開發和市VR虛擬實境場應用及推廣,力求產出一批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示范轉化工程。

2016年“弘光專項”試點啟動了重離子治癌項目。該項目由我院蘭州近物所基于國家大包裝盒科學裝置建設的經驗和技術積累,與研究所控股的產業化公司聯合開發了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離子治療系統。2012年開始分別建設武威和蘭州重離子治療示范裝置。武威碳離子治療系統于2014年開始設備安裝,2015年12月23日成功引出束流,2016年7月開始第三方檢測。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設備的電氣安全檢測、EMC檢測、自玖陽視覺檢和部分性能檢測工作,束流的穩定性和流強等達到了設計指標;完成了臨床試驗方案初稿,國家藥監局技術審評中心組織專家對臨床試驗方案進行了評審,正在抓緊進行臨床前期準備工作。蘭州示道具製作范裝置目前已完成了離子源、回旋、同步環和高能線大部分設備的現場安裝工作,最近將分段開始調試。

在2016舞臺背板年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17年2月,科發局向院屬各單位、院機關各部門征集“弘光專項”項目建議91項,均為院屬單位“一三五”取得的重大成果或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成果。經遴選,推薦其中20項作為2017年度候選項目,候選項目涉及制造業、能源、城鎮化和人口健康、農業等多個領域。3月,組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及相關投資專家對候選項目開展集中調研。科發局將于近期匯總各成員對弘光專項候選項目的評價意見,針對重點項目進行走訪調研,提出初步立項項目意見。

中科院希望通品牌活動過“弘光專項”的設立及遴選,進一步加強在產業化方面的引導,引起研究所對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產業化的重視,對全院成果轉化、產業化工作會產生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更的多發揮市場作用,引入社會投資參與,更多關注我院成果,社會活動佈置資本參與科學院成果轉化,既使VR虛擬實境投資方盈利,也能加快我院成果轉化,達到“多贏”局面。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